用新常態定義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既是從戰略上對當前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時期的清醒判斷,又是從戰術上對科學應對當前經濟放緩、消化產能過剩任務繁重、內生動力不足等復雜的經濟發展形勢的總體要求。
環保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支柱產業,將如何適應新常態?筆者認為,推動新常態下環保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應重點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深刻認識新常態給環保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特別是30多年的快速發展,在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深刻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就是新一屆政府轉變發展方式、主動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態調整過程,同時也是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優化調整、企業創新發展、新機遇不斷涌現的關鍵時期。對于環保產業來說,機遇與風險并存,困難與挑戰同在。既要牢牢抓住機遇,激發市場活力,加快結構調整,推動創新發展,又要積極應對挑戰,冷靜思考如何科學發展,有效避免不顧實際超常發展,確保環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要有效激發環保產業市場活力。環保產業是政策依賴型產業,既要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加強政府對產業的引導、激勵和調控。
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對市場的束縛,zui大限度地釋放市場活力。要切實把環保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大政府環保投資力度,擴大政府采購環保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優先在工業污染企業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盡快出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按照國務院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要求,把污染減排約束性指標轉化成對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推進環保低碳技術裝備產品及服務業的發展。積極營造綠色消費政策環境,制定環保產品市場推廣鼓勵政策,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釋放環保產品、設備、服務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第三,要加快推動環保產業結構調整。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的結構不盡合理。2011年全國環保產業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環保服務業年收入僅占環保產業總收入的5.6%,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往往達到50%~70%。可見,環保服務業比例偏低是當前環保產業結構失衡的關鍵癥結,也是新常態下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近年來,國務院和環境保護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和規劃,這為各地區加快環保產業特別是環保服務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各地區要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發展環保服務業,提高環保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以環保服務業的突破帶動環保產業的發展。要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時推進。自上而下,就是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環境標準,清晰產業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形成優化結構的動力;自下而上,就是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共同作用,以技術、模式創新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形成新的環保產業格局。
第四,要強化環保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企業的發展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企業發展關鍵在創新。特別是在當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情況下,沒有創新寸步難行。
因此,要加快環保企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環保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鼓勵環保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共建研發機構,促進環保企業技術創新集約化,支持骨干企業、科技型企業、建設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環保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發展一批由環保骨干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實現科技創新與環保產業的深度融合。要圍繞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布局,規劃建設一批有明確產業指向的專業化科技孵化器和研發機構,鼓勵支持環保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及其他投資主體參與建設,支持其提升創業孵化服務、聚集人才和成果轉化等增值服務能力。要推動省級環保產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社會化。